• 首页轮换图
  • 首页轮换图
  • 首页轮换图
  • 首页轮换图
  • 首页轮换图
475_110px;
355_110px;

组工文萃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组工文萃 > 组工文萃

让人才在流动中弄潮

来源: 作者:: 阅读: 时间:2016-4-5

让人才在流动中弄潮

——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系列评论之三

流动孕育活力,活力激发创新。使人才在合理有序的流动中找到发挥才能的最佳位置,才能最大限度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,更加充分地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

人才流动是人才发展的关键环节,是社会活力的重要体现。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》提出,打破体制壁垒,扫除身份障碍,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、有效配置,提高人才横向和纵向流动性。这对于激励人才更好实现自身价值,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,都具有重要意义。

流动孕育活力,活力激发创新。俗话说,人挪活,树挪死。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,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。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,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,是人才追求自身价值的必然体现,是推动创新发展的活力源泉。有研究认为,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,与改革开放以来两次大规模人才流动密切相关。改革开放初期,一批农民洗脚上岸创办企业,星期日工程师出城下乡兼职,乡镇企业异军突起;20世纪90年代,知识分子辞职下海,民营企业蓬勃发展。中科院研究员柳传志从中关村几十平方米的平房起步,开辟出联想天地;教书匠马云从西子湖畔二层小楼创业,造就了阿里巴巴商业神话。正是人才的自由流动,引导和推动了技术、资本等一切生产资源的有效集聚和优化组合,给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与活力。

发展洪流滚滚向前。经过数十年改革开放的洗礼,我国人才流动日益顺畅。然而,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,面对信息化时代的飞速进步,面对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,人才流动中的一些制度藩篱越来越亟待打破。户籍、身份、学历、人事关系等,成为人才流动路上的拦路虎。不同体制之间人才流动困难,体制内外壁垒森严,死也要死在体制内的声音,也点滴折射着纵向流动还不够顺畅的隐忧;大城市人才扎堆,基层人才匮乏喊渴,设备先进,无人会用的尴尬,反映了人才分布还存在失衡的问题。与时俱进、扎实有效地破解这些难题,使人才都能在合理有序的流动中找到发挥才能的最佳位置,才能最大限度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,更加充分地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。

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,必须营造机会公平、规则公平的制度环境,让社会各阶层人员都有通过平等竞争向上发展的机会和通道。近些年来,中央和省级机关开展公开遴选,一些地方探索从农民工中招录公务员,国考改革逐步打开体制的大门。《意见》提出,促进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人才和社会人才双向流动。这意味着,这个大门将会更加敞开,竞争将更加公平。社会优秀人才有更多机会,直接参与国家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服务;公务员也有换条跑道再出发的选项,每个人向着梦想的方向前行,选择更合适的人生道路。

大众创新、万众创业,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。要建立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,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和到企业兼职,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,引导优秀人才向企业集聚。拆除科研和市场之间的弹簧门,让创新资源从实验室流向市场,鼓励科技人员带着成果积极创业,从创新人才向创业人才转型,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把蕴藏在科研战线的智力资源,转化为创新驱动的强大动力。

人才的流动应当符合市场规律,人才的价值也要体现社会价值。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,最需要和渴求人才。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,也为欠发达地区带来宝贵机遇。要发挥政策的杠杆效应,重大人才工程项目适当向艰苦边远地区倾斜;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招录人才适当放宽条件、降低门槛,鼓励和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、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。要着力提高基层人才经济待遇和保障水平,使他们在政治上受重视、社会上受尊重、经济上得实惠,促进更多人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放飞理想、施展抱负、建功立业。

 

来源:中国组织人事报


上篇:

下篇:

版权所有:中共通渭县委组织部
邮编:743300

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中街4号
备案许可证号:陇ICP备14000381号
甘公网安备 6211210200002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