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首页轮换图
  • 首页轮换图
  • 首页轮换图
  • 首页轮换图
  • 首页轮换图
475_110px;
355_110px;

知青岁月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知青岁月 > 学习交流

学习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心得体会二十三

来源: 作者:: 阅读: 时间:2017-9-23

寺子川乡党委书记  王宗仪

“得其大着可以兼其小。”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大势,当代中国发展趋势,顺应实战要求,顺应人民愿望,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,统揽伟大斗争、伟大工程、伟大事业、伟大梦想,统筹推进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,协调推进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,解决了许多长期想结局而没有解决的难题,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成而没有办成的大事,赢得了全党全军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。

“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,以就万仞之深。”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,领袖思想的形成也总是有源头的。1969年1月,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,直至1975年10月,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,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、新思想、新战略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。“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”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,铸就了一位人民领袖的勤奋好学精神、艰苦奋斗的品质、苦干实干作风和爱民为民情怀。“功崇惟志,业广惟勤。”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做黄土地的一部分,同梁家河老乡同甘共苦,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度,用心丈量黄土高原的厚度。从心底里热爱人民,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,孕育了习近平总书记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发展思想。由此,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”,为什们要求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”,为什么勉励当代青年“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”。

“学如弓弩,才如箭镞。”那个年代,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,黄土高原闭塞荒凉,青年习近平却安于贫困,不仅磨炼了吃大苦、耐大劳的意志,还锻造了不避艰险、不怕困难的品质。“一物不如,深以为耻,便求知若渴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:我并不觉得农村七年时光被荒废了,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。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,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,从梁家河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,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,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、一种工作责任、一种精神追求。

“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。”梁家河插队的七年,是受苦受难的七年,也是真干实干的七年。这七年里,青年习近平用每一滴汗水,生动诠释了他的那句话:干在实处,志在前列。这七年里,他扎根黄土地,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,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。

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”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为我们树立了思想上的榜样,人格上的典范。“天下难事必作于易,天下大事必作于细。”让我们像青年习近平那样,扎根中国的大地,逆着洪流,书写无悔青春!让我们像青年习近平那样,洞察中国民情,迎着风雨,共筑中国梦!

上篇:

下篇:

版权所有:中共通渭县委组织部
邮编:743300

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中街4号
备案许可证号:陇ICP备14000381号
甘公网安备 6211210200002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