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渭县:“点上发力”锻强人才发展全链条
来源: 作者:: 阅读: 时间:2025-6-4
通渭县锚定“人才强县”战略目标,聚焦事业发展所需和人才所盼,多点发力锻强人才发展“引育留用”全链条,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。
找准“突破点”,靶向引才聚资源。坚持以产业需求和民生短板为导向,创新引才路径,构建“全职+柔性+乡情”多维度引才格局。锚定重点领域,排摸现代农业、教育、医疗等重点领域人才缺口,建成71家企事业单位、234人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库,科学设定引才岗位,2019以来,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303人。秉持“不求所在、但求所用”理念,支持企事业单位采取项目合作、技术咨询、挂职兼职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70余人(团队4个)。依托乡情纽带,建立通渭籍在外优秀人才数据库,落实常态化联络和信息更新机制,入库党政人才、企业家、专业技术人才、优秀学子等1050人,挂牌成立“归雁工程”联络站6个,吸引5名企业家捐资300余万元支持家乡建设,推动人才、资金、技术“三回归”。
聚焦“立足点”,精育英才强本领。坚持“自主培育+外派提升”双轨并行,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。聚力本土人才孵化,依托县委党校、职教中心等平台,去年以来,开展农业技术、电商运营等专题培训40期,覆盖实用技术人才9600余人次,培育造就了一批“土专家”“田秀才”。着眼高端人才锻造,选派65名教育、医疗、农业骨干赴青岛跟岗学习,邀请省内外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30余名专家教授来通渭开展教学研讨交流,培养38名市县拔尖人才领衔课题32项,发表论文59篇,授权专利18件,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%。发挥项目带动和实践培养作用,实施省市人才项目9个,联动省内外资源培养创新型后备人才,建立“导师帮带+实践锻炼+跟踪培养”全链条培育机制,推动人才能力持续进阶。
抓牢“关键点”,以用促育释潜能。着眼产才融合发展,确定每名专家人才对接联系1个行政村、1个产业基地、1个重点项目、1个新型经营主体、1户农户,去年以来45名专家人才推广农业新技术20余项,服务产业基地70个、农村经合组织96个。强化科技产业支撑,聚焦特色产业关键技术难题,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,实施黑木耳立体栽培等创新项目,建立示范基地1个,培养农业科技人才220名;金银花产业链开发32款产品,实现全链条增值。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团队帮带作用,创新建立“产业组+工作站+服务链”科技特派机制,组建小麦、燕麦荞麦等6个特色产业技术服务组,推行科技特派员“1+N”包抓联动机制,23名专家结对帮扶51个行政村,靶向对接48家种养大户、合作社和涉农企业。
厚植“吸引点”,优化生态留贤才。以政策“硬支撑”和服务“软环境”增强人才归属感。强化政策激励,2024年以来,为57名引进人才发放安置费234万元、生活补贴16.8万元、租房补贴81.6万元,发放拔尖领军人才津贴45.9万元,新申报“陇原人才服务卡”14人,132套人才公寓正在有序建设。注重情感关怀,县级领导“一对一”联系服务专家45名,走访慰问教育、医疗和科技特派团干部人才“组团式”帮扶团队3个、业绩突出的优秀专家人才28人,发放慰问金4.08万元。拓展事业发展平台,累计申报省级创新平台4家、市级达29家,提供科研经费补助超900万元,形成“创业有机会、干事有舞台”的良性生态。积极搭建赋能平台,建立专家工作站(室、基地)11个,与高校院所合作实施科技项目55项,转化重点科技成果14项,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良性循环。(县委组织部 吴亮红)
上篇:
下篇: